伊朗努尔新闻网:据《新闻周刊》报道:在唐纳德·特朗普第二任期执政九个月后,拉丁美洲已成为华盛顿外交政策的焦点区域。本届政府正摒弃传统基建援助与多边外交机制,转向以关税制裁、军事压力与双边政治协调为核心的新战略。
美洲对话组织前主席迈克尔·希夫特将政府当前策略评价为"激进但缺乏系统性"。他向《新闻周刊》表示:"难以否认特朗普政府在拉美的活跃度远超本世纪任何美国政府,但同样难以辨识其战略连贯性。"
《新闻周刊》声称,随着美军在加勒比地区扩大部署,许多拉美民众仍对特朗普主义表示支持。其拥护者中可见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的主要政敌玛丽亚·科里纳·马查多,以及哥伦比亚前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
然而亦有警示声音指出该战略可能适得其反。在巴西,特朗普与总统卢拉·达席尔瓦的公开对峙反而提振了这位左翼领袖的支持率,使其对竞选连任更具信心。
哥伦比亚前总统埃内斯托·桑佩尔对此评论道:"这种强硬外交只会激化拉美长期存在的反美情绪。历史经验表明,干预主义滋生抵抗而非忠诚。"
《国家利益》网站早前曾撰文分析门罗主义在拉美的复苏,指出:"正如十九世纪门罗主义为华盛顿介入拉美提供政治合法性,今日轰炸机巡航与白宫干预正是殖民思维以现代安全形态的延续。"
美军B-1B战略轰炸机近期在加勒比海的巡航,令人回想起根植于十九世纪"门罗主义"的政策遗产。该主义由詹姆斯·门罗总统于1823年提出,主张美洲大陆应免受欧洲势力干预,同时美国亦不干涉欧洲事务。随时间推移,此政策异化为美国主导西半球的工具,加勒比地区由此被固化为"美国后院"。
近年来美国政府——特别是特朗普执政时期——通过加强海空巡逻,持续遏制俄罗斯、中国与伊朗等域外势力渗透。
专家分析认为,华盛顿在该区域频繁展示军力意图多重目标:首要在于威慑域外大国影响力;其次为安抚地区盟友应对所谓威胁;其三则彰显美国超越本土的力量投送能力。
伊朗国家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