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这句震撼人心的话出自瑞典青年活动家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之口,她正随同运送粮食援助的船队前往加沙。她的言辞再次表明,个人的良知能够超越专业领域或活动范围发声。通贝里通常以环保口号为人熟知,但这一次,她毫无畏惧地踏入了许多政府和国际组织避而不谈的领域:直呼“种族灭绝”,并警告当今世界正面临人性的合法性丧失。
几乎在同一时间,西班牙演员、奥斯卡得主哈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也在2025年艾美奖红毯上头戴巴勒斯坦方格头巾亮相。他不仅仅满足于使用这个象征,还在接受《综艺》(Variety)杂志的正式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不能与任何为种族灭绝辩护或支持种族灭绝的人合作。我今天站在这里,就是为了谴责加沙的种族灭绝。国际种族灭绝研究学会已明确认定以色列政权的行为符合种族灭绝的定义。因此我们要求对这一政权实施经济和外交封锁与制裁。解放巴勒斯坦。”
为什么个人的声音在当今世界如此有影响力?
这两种表态,均发生在传统政治与法律结构之外的语境中,再次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在当代世界,个人与名人能够在引导舆论、向政治结构施压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比国际组织的声明更具力量。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名人的个人声音会如此重要,并获得全球受众的认同?一些因素可能解释了这一现象。
信息的真诚与直接性:通贝里和巴登的言辞毫无遮掩,直截了当地指向“种族灭绝”。这种坦率激发了公众的信任。当人们看到知名人物毫不犹豫地谴责罪行时,便会将他们视作人类共同良知的代表。
媒体与社交网络的力量:如果联合国报告中使用了“种族灭绝”一词,它可能被淹没在大量法律文件中。但当巴登在艾美奖红毯上如此表态时,他的画面数小时内便被数百万次转发,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社交网络让这些声音能够无过滤、无中介地传递到公众耳中。
激发人类的共情:世界各地的人们或许难以与冗长的法律报告建立情感联系,但当像通贝里这样的青年用简洁而情绪饱满的语言诉说她的恐惧时,公众很快会感受到那声音就是他们的声音。这种共情能力是官方机构所缺乏的。
信息的跨国性:官方组织往往受制于国家和边界,而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因全球知名度而拥有跨大陆的受众。巴登的言论在欧洲、美洲与中东同时引发反响。这种跨国性使名人成为无国界的舆论参与者。
国际关系中的“个人软实力”
这些案例凸显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个人软实力”的现象。如果说硬实力掌握在国家和军队手中,软实力掌握在文化、价值观与媒体手中,那么当下我们正在目睹一种新的力量形式:那些因名望或社会公信力而能引导全球舆论的个人影响力。
这种个人软实力与传统政治权力有根本区别:
首先,它的合法性并非源于国际条约,而是源自公众的信任与喜爱。
其次,它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一句话在瑞典或一张照片在洛杉矶,都可能在数小时内掀起全球浪潮。
第三,它不同于官方机制,不易受政治妥协影响,而是出自“个人良知”。
这种力量有其独特的作用。首先,它能打破全球沉默。在许多政府避用“种族灭绝”一词时,个人的声音突破了禁忌。其次,它能制造道德压力。虽然政治组织往往在游说与利益间权衡,但全球舆论带来的道德压力可能改变决策路径。第三,它能将议题引入公共对话。例如,若不是巴登佩戴头巾,艾美奖可能与巴勒斯坦毫无关联,但他的举动却让加沙成为电影和电视观众间的热门话题,即便他们平常很少关注政治新闻。
然而,这种新型力量也面临风险与局限。首先,它可能导致议题表面化。如果个人的声音仅停留在简短口号,复杂的人道问题就可能被简化为“社交媒体消费品”。其次,它依赖于名气和人气。只要名人仍具象征性地位,他们的声音才有影响力;一旦失去公信力,信息力量也会减弱。最后,这种行动可能被某些政府或媒体反向利用,用以服务特定政治目标。
因此,公民组织与负责任的媒体应当将这些个人声音转化为更深入、更持久的公共话语。如果通贝里的言辞或巴登的举动能与人权组织的行动、国际性运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它们便能从一时的浪潮演变为历史性的进程。
国际关系中的个人软实力
加沙危机不仅是一场人道主义悲剧,也是对国际体系有效性的一次考验。在这一场域里,凸显出的不是官方机构的强大,而是个人良知的惊人力量。在全球记忆中,通贝里随援助船队的身影,或巴登头戴方格头巾走上红毯的画面,将远比几十场政治会议和官方声明更为深刻。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未来的国际关系架构中,必须将个人与名人的软实力视为重要角色。他们不是国际机构的替代品,而是补充者,甚至是推动者。个人声音所带来的道德压力,可能成为驱动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采取实际行动的引擎。
在一个被沉重的官僚机制和地缘政治顾虑所阻碍的世界,也许唯有这些觉醒的良知才能跨越边界,直白地陈述真相。全球政治已不再只是在权力殿堂中书写;它的一部分也正在青年活动家的简单话语,或艺术家的象征性举动中逐渐成形。
伊朗努尔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