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就在以色列政权再次袭击巴勒斯坦谈判代表的当天,世界再次目睹了一个赤裸裸的暴力、恐怖与排斥的政治图景。而与此同时,伊朗在开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坐在同一张桌前,探讨一种新的合作与建立信任的方式。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并非偶然,而是全球秩序两种对立路径的象征:一种是通过对话、理解与互动建立的秩序,另一种则仍被暴力、不稳定与无视规则所困。
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的核外交在开罗具有双重意义。面对对其核设施的攻击以及累积的不信任,伊朗选择了对话之路。这一选择并非出于软弱,而是基于“以利益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立场——既维护国家核能力,也防止核问题成为新的政治与安全压力的借口。
外交作为权力工具
选择开罗作为谈判地点也具有象征意义。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重要角色,埃及多次在中东复杂事务中担任调解者。这次开罗的东道主身份为伊朗提供了一个向地区传递信息的机会:伊朗愿意在坚持自身原则、尊重国际规则的基础上保持合作开放。这一信息在以色列以暴力封锁政治路径的时刻显得尤为突出。
伊朗的核政策建立在“外交作为权力工具”的原则之上。这意味着与机构的对话不仅有助于技术层面的信任建设,也传递出明确的政治信号:伊朗愿意互动,但不会放弃国家利益。在此框架下,阿巴斯·阿拉克奇在开罗展示了伊朗既有技术意愿解决误解,也不会在政治层面让西方或以色列政权找到施压的借口。
近年来,伊朗多次强调国际原子能机构应保持技术机构的定位,而非成为政治施压的工具。这一立场在开罗谈判中再次成为焦点。伊朗的现实主义要求不是断绝联系或情绪化反应,而是利用该机构的潜力来管理危机。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对话之门关闭,敌对势力的操控空间就会扩大。伊核协议的经验也显示,虽然对西方的信任可能是天真,但若无伊朗的外交主动权,竞争性叙事可能主导全球舆论。
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比在此显现:特拉维夫不惜攻击巴勒斯坦谈判代表,追求排斥逻辑;而伊朗则在谈判桌上使用互动与平衡的语言。这种行为向全球公众传递出明确信息:谁在制造不稳定,谁在维护地区与国际安全。伊朗通过其现实主义外交,展现出中东政治的另一种可能图景。
开罗:重建信任的契机
开罗谈判的核心在于重建信任。对伊朗核设施的攻击不仅是安全侵犯,更是对伊朗与机构之间互信的打击。在此背景下,继续前行只能依靠新的合作机制。达成合适的合作方式,实际上是伊朗对以色列孤立德黑兰企图的战略回应:即使面临压力,伊朗仍愿意遵守国际规则并保持对话。
阿拉克奇、格罗西与巴德尔·阿卜杜勒阿提在开罗的会谈成果,是就伊朗与机构之间建立新的技术–法律合作框架达成一致。该框架基于两项原则:
伊朗履行保障义务并在技术层面保持透明合作;
根据议会通过的法律,遵守国家安全与法律红线。
换言之,伊朗即使在压力与威胁持续的情况下,仍寻求建设性互动,但这种互动是基于尊严与国家利益的立场。
伊朗近年来多次证明,其核政策并非基于情绪口号,而是理性利益计算。在现实主义外交中,指导原则是:没有互惠就没有让步;伊朗人民的权利不可交易;但合作之门始终敞开,只要彼此尊重。这正是开罗协议所体现的模式:合作需尊重,对话需设红线。
开罗谈判不仅是一次技术会议,更象征着伊朗在两条路径之间的选择:无尽对抗与以利益为中心的互动。伊朗选择了后者。这并不意味着德黑兰轻信西方承诺,而是将外交视为管理压力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在一个既目睹以色列暴力,又见证伊朗外交主动的世界中,开罗的选择传递出清晰信息:伊朗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对话与相互尊重为基础的秩序,而非排斥与暴力。这正是伊朗现实主义外交不仅对核问题未来、也对其在地区与全球秩序中的角色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
伊朗努尔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