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美国媒体指出,随着西方制裁的加剧,伊朗与俄罗斯日益向中国靠拢,并称石油制裁作为一种强制工具的时代已经结束。
今年6月,尽管伊朗成为美国与以色列政权侵略攻击的目标,然而,据该美国刊物报道,却发生了一个罕见事件——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反而出现增长。
据《外交政策》报道,尽管面临攻击,伊朗仍继续出口石油,而其在中国的买家也没有因此退却,继续坚持购买伊朗石油。
该媒体指出,伊朗在战时仍能成功出售石油,根本原因在于:制裁已不再有效,至少没有初期那样有力。
《外交政策》写道,制裁原本被视作向目标国家施加经济压力以改变其行为的强制工具。但在实践中,国家往往会抵抗,并在承受代价的同时寻找规避手段。如今,制裁不再是行为改变的杠杆,而成为重塑市场与经济关系的力量。
该报道强调,石油制裁作为施压工具的时代已然结束。
媒体指出:尽管华盛顿政界人士仍对通过制裁与中国脱钩存有幻想,但美国政策如能转向毁灭性较低的替代手段,其效果将更理想。
报道称,伊朗与俄罗斯所遭制裁反映出石油制裁工具的兴衰。自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及新冠疫情导致伊朗石油出口剧烈下滑以来,如今其出口量已接近制裁前水平,而中国是最大买家。
与伊朗不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并未直接阻断其石油流通,而是锁定其金融收入。G7通过设置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意在削弱俄方收入,同时保持其在市场的存在,西方相信此举不会引发油价剧烈波动。
《外交政策》继续指出,削弱俄罗斯财政收入的效果并不理想——俄罗斯已将原油转向亚洲市场。
报告指出,对伊朗与俄罗斯的制裁并未改变其行为:伊朗继续在核问题上顶住美国压力,俄罗斯亦未从乌克兰撤军。将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从全球石油市场边缘化,反而使它们更加依赖中国的需求。
《外交政策》表示:美国及其盟友实际上将伊朗与俄罗斯推入中国怀抱,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占全球石油消费的逾10%,针对其的举措将远难奏效。
报道指出:若要通过制裁分化中伊俄关系,华盛顿必须威胁对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美欧企业实施二级制裁。向中国出口数十亿美元天然气、原油和乙烷等产品的美国能源企业,将突然失去进入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市场的机会。尽管此举会给中国造成痛苦,但对美国生产商而言将是灾难性的。
该媒体建议白宫高层:“华盛顿应重新评估石油制裁的有效性,甚至大胆考虑彻底放弃此项政策。”就伊朗而言,美国可将放松制裁作为促使其重返核谈判的激励,既然美国也承认限制伊朗石油出口能力有限。对俄罗斯,美国同样应转向替代策略,如强化对乌克兰支持及限制俄罗斯武器出口。
文章最后指出:石油制裁可能依旧存在,但关于其能显著改变伊朗或俄罗斯行为的想法应当被放弃。美国及其盟友需接受新现实:制裁改变了全球石油市场,促使伊朗与俄罗斯更加靠近中国,并使全球能源流转路径沿地缘政治而非市场逻辑发生分化。
伊朗国家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