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穆罕默德·马赫迪·马扎赫里在一篇评论中写道:“近年来,随着西方对伊朗制裁的加剧,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多维度发展。这种关系以战略与经济共同利益为基础,始终受到地区与国际动态的影响,并在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的12天军事打击之后进入了新阶段。”
从伊朗的角度来看,与中国关系中的主要关切包括:减少对石油收入的依赖、推动非石油出口多样化、吸引外国投资用于基础设施与关键产业发展,以及规避西方单边制裁。伊朗希望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在技术、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领域提供稳定支持。同时,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对伊朗的政治支持,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压力时,对伊朗尤为重要。扩大防务与安全合作也是伊朗在该关系中的一项核心关切。
反观中国,中国在与伊朗关系中的主要关切是确保西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以保障能源供应的持续性和国际贸易通道的安全。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需要将伊朗视为一个稳定的石油与天然气来源。此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伊朗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中国希望与地区所有参与者建立稳定关系,以确保其经济与地缘政治利益,并避免任何可能危及其贸易与投资通道的军事冲突。维护与其他地区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甚至以色列政权的关系平衡,也对中国十分重要,以便发挥其作为中立且有影响力的调解者的作用。
尽管双方关切各有不同,伊中关系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伊中全面合作25年规划》已在多个领域开辟了新前景。这些机遇包括:
经济与贸易:伊朗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则为最大的消费国,二者在经济上具有天然互补性。除油气外,伊朗对中国的非石油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同时亦可从中国进口技术与工业品。钢铁与铁制品、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等伊朗的知识型产品,以及伊朗广受欢迎的传统手工艺品与地毯,可在中国开拓专属市场。
基础设施与发展:中国对伊朗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可显著推动其经济发展,涵盖交通(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电厂、炼油厂)与通信(第五代网络建设)等领域。东-西、南-北铁路的建成、马克兰海岸与贾斯克港的开发、沙漠治理及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均属这一类合作机会。
技术与知识产业: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的技术转移与合作,可助力伊朗提升科技与工业能力。
地缘政治与区域事务:伊朗与中国均在推动多极化全球秩序,减少美国单边主义影响。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与金砖国家,为政治与安全协调创造了新机遇。
然而,具备丰富的机遇与有利条件,并不意味着伊中合作定能在各领域达成;其间仍面临诸多挑战:
西方制裁:最大障碍是美国及西方对伊朗的持续与加剧制裁,致使大型中国企业对与伊朗合作持审慎态度,合作往往局限于规模较小的非国有企业,或通过更复杂的机制进行。2024年,中国与伊朗的对外贸易总额仅占中国整体外贸的0.02%,相比前一年下降了9%。而在同一年度,中国与全球贸易总额达1.6万亿美元,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增长了7%。
贸易失衡:伊朗对中国出口的主要部分为原材料(原油及其副产品、乙烯聚合物及其他石化产品、铁矿石及其他矿产资源、农产品与干果)。而中国对伊朗的出口在商品数量与质量上均占据优势地位(工业机械与设备、交通工具与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与通信设备、塑料制品、钢铁及其加工品、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饰)。据中国海关数据(未计算因制裁而无法正式登记的伊朗石油进口),2024年中伊贸易总额约为134亿美元,其中89亿美元为中国对伊朗出口,44亿美元为中国自伊朗进口。这表明两国贸易结构明显倾向中国一方。虽然计算伊朗石油出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一失衡,但从长远来看,原材料出口本身也构成一个重大问题;这种数量与质量上的不对称,可能在长期内导致伊朗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削弱伊朗在政治谈判中的议价能力,甚至使中国对伊朗的战略影响力不断扩大。
地区与地缘政治问题:由于中国在西亚地区拥有广泛利益,其始终致力于维护与所有区域国家的平衡关系,不愿在任何区域冲突中明确偏袒某一方。这一态度在关键时刻可能无法满足伊朗的期待。
伊朗内部障碍:繁复的官僚体系、对外国投资设定的低效法律与条件,以及某些项目执行缺乏透明度,均可能延缓合作进程。此外,每逢政府更替而带来的外交政策变动与管理不稳定,也会对协议执行与合作潜力的实现形成严重阻碍,并在长远上为双边关系带来结构性挑战。
中国的利益导向与刻意中立: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发动12天军事行动,揭示出中方在安全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与东方盟友中的另一面。中国在此次事件中的表态强调克制与和平解决争端,如预期所示,仅表达了“对严重后果深切担忧”,称以方行动违背联合国宪章,并指出“任何一方都无法从突发冲突中获益”。一些中国智库将这种立场描述为“坐观虎斗”,是指在成本高且缺乏直接利益的危机中采取有意中立。这一谨慎态度表明,尽管中国在整体外交话语上反对“西方单边主义”与“侵略性政策”,但其实际优先级在于区域稳定与经济利益,不愿直接介入区域军事冲突。
中国在美以攻击伊朗期间的表现:中国在此次事件及后续反应中展现出不愿参与全球与区域安全事务的姿态,特别是在美国参与的情况下更趋保守,倾向通过深化贸易与有限幕后的磋商保护自身利益。
战后军购与中国立场:伊朗在停火与战争结束后寻求从中国获取先进军事装备,以重建国防能力。然而,中国驻以色列外交代表团声明“绝不向战争参与国出口武器,并严格控制双用途物资出口”,显示伊朗对中方的期待应更多落在外交与调解领域。尽管经济利益可能推动中国在军事安全方面与伊朗维持“低调往来”,但这也将依赖一种具有隐性战略性质的“军事外交”。
总体评价:当前阶段,伊朗更积极寻求与中国建立坚固关系,而中国则在维持与伊朗友好合作的同时,强调区域政治解决与稳定恢复,并努力维持与其他参与者的均衡关系。尽管伊中关系拥有独特的经济、基础设施与地缘政治合作潜力,但其发展仍在一个受制裁、区域安全挑战与中国外交审慎所构成的复杂环境中推进。中国在中东这盘错综棋局中的立场是现实主义与谨慎的,其将经济利益与区域稳定置于对单一方的全面支持之上。
政策建议:在全球主要强国多数站在西方阵营、或虽提出多边独立主张却仍避免与西方(尤其美国)直接对抗的背景下,伊朗亟需在外交上推动多元化战略,不应将希望完全寄托于一两个全球性大国。
在对中政策方面,伊朗应通过积极外交努力,推进25年合作文件的具体落实、吸引真正资本投入,并着重提升非石油出口能力。同时应充分利用中国技术企业的潜力,使自身与全球变革保持同步。发展与中国合作的有效路径之一,是伊朗效仿海湾地区其他重要国家,通过构建深层次经济纽带,融入中国价值与供应链体系,使中国的经济利益与全面支持伊朗形成联动。
因此,伊中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伊朗能否精准把握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立场与利益,并在地区与世界快速变局中,巧妙利用战略机遇。
伊朗努尔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