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D : 233116
Publish Date : 7/15/2025 2:45:48 AM
十年后伊核协议的教训

十年后伊核协议的教训

伊核协议无论经过多少波折,都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复杂、代价最高、最具象征意义的外交经历之一。今天,在战后环境下,对其进行认真和战略性的重新解读,可以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一面镜子,避免重复可能犯下的错误,并以现实主义的方式重新定义建设性和可持续的接触之路。

伊朗努尔新闻网:伊朗官方将7月14日定为“与世界对话与建设性互动日”,以纪念《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简称“伊核协议”)的签署。然而,在该协议签署十周年之际,伊朗正处于特殊时期:刚刚经历与美国和以色列为期12天的全面战争,并进入一个脆弱的停火阶段。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伊核协议的经验仍具有重要意义。

伊核协议无论其最终命运如何,都是伊朗外交史上最复杂、最具象征性且代价高昂的谈判成果之一。在战后环境中,战略性地回顾这一协议,有助于政策制定者避免重蹈覆辙,重新定义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建设性互动路径。

伊核协议:希望的诞生与幻想的破灭

2015年7月,伊核协议在伊朗与六国(5+1)之间历经两年密集谈判后达成,旨在通过外交方式解决核争议并解除国际制裁。协议一度被视为伊朗与世界关系的转折点。

然而,协议未能兑现其经济开放与关系正常化的承诺。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退出协议,导致协议体系崩溃,制裁重启。尽管伊朗履行了承诺,但协议的失败严重打击了公众对“与西方互动”的信任。

近期伊朗与美以之间的12天战争进一步强化了现实主义立场。这场战争是直接而全面的,揭示了西方将谈判视为施压工具,一旦无法达成妥协,便诉诸武力。伊朗则明确表示,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战场上,都不会放弃合法权利,除非获得实际利益。

当前的停火应被视为外交机会,并在伊核协议的经验基础上加以理解。伊朗愿意与世界互动,但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妥协。未来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力量平衡、国家尊严与可验证保障的基础上。

从伊核协议中应吸取的教训:

西方只在面对实力时才让步:协议是在伊朗拥有20%铀浓缩能力时达成的,显示出力量是达成公平协议的前提。

对美国的长期信任是战略错误:美国外交政策不受党派限制,协议可能随总统更替而被废除,除非具备强有力的法律与技术保障。

缺乏经济支撑的外交是脆弱的:伊朗在协议执行期间面临结构性经济问题,导致协议未能带来实质性经济收益。

人民应成为互动的受益者,而非旁观者:可持续的国际互动需要公众参与、信任建设与内部利益的透明化。

若“与世界建设性互动日”不只是口号,伊朗必须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战后局势为国家精英、政府与民众提供了一个历史性契机,以现实主义视角重新定义互动战略。

未来互动的三项战略原则:

以地区与欧亚合作为核心:伊朗应优先发展与东方国家、邻国及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的稳定合作,因西方已被证明不可靠。

与西方的互动必须有条件:当前停火表明,军事威慑是获得外交尊重的前提。伊朗应在明确前提下参与任何谈判,并保持力量平衡。

经济外交应服务于国家韧性:没有内部经济重建,任何外部协议都无法持久。国际互动应聚焦于解决生产、贸易与就业问题。

十年过去,伊朗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现在是时候以战略智慧而非盲目乐观来看待互动,以经验、代价与机遇为基础重新定义方向。如果互动仍是伊朗的国家战略,它必须建立在实力、智慧与人民支持之上。伊核协议,无论其成败,已将这一教训深刻地铭刻在国家记忆中。


伊朗努尔新闻网
Comments

first name & last name

email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