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在伊朗人民抵抗以色列政权侵略的12天“圣战防卫”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复杂局面:武器虽已沉寂,但另一场战斗已然展开——一场话语与认知之战,旨在重新定义地区的意义、合法性与未来。在这一背景下,以色列前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致伊朗最高领袖的公开信,并非传统军事威胁,而是对伊朗政治与话语阵地的攻击,试图重建以色列失落的话语霸权。
罪行、抗议与逃避责任
这一行动的背景可追溯至以色列在国际法领域遭遇的重大失败。自10月7日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发动“阿克萨风暴”行动以来,以色列军事机器对加沙、黎巴嫩南部及其他平民区域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暴行,引发全球范围的抗议,并最终导致海牙国际法院以战争罪名对以色列总理作出裁决。随后,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非法侵犯伊朗领土,再次严重损害其国际合法性,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
面对法律与政治孤立,以色列政权转向“虚假合法化”战略,试图通过扭曲概念来为其罪行辩护。加兰特的信正是这一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将伊朗从一个理性、抵抗的行为体描绘为不稳定、威胁性的存在。
战场转移:从地面到认知
如今的战争不仅发生在物理战场上,诸如“安全”、“理性”与“威慑”等概念也成为争夺焦点。以色列试图通过重新定义这些概念,将自身塑造为秩序的捍卫者,而将伊朗描绘为危机制造者。这是一种“意义转移”技术——将侵略解释为预防,将占领包装为防御。
以色列正努力将抵抗从一种合法权利贬低为恐怖主义威胁,并通过控制叙事,将其侵略政策呈现为“可理解”与“可接受”的行为。例如,内塔尼亚胡在访美期间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宣称:“我们攻击伊朗是为了防止其对美国人民发动核袭击!”这正是认知操控的典型案例,旨在制造虚假合法性。
如果这种扭曲不被回应,不仅会改变现实,还将使地区与全球舆论成为持续犯罪的工具。
伊朗:站在话语的十字路口
今日伊朗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军事威胁,而是话语层面的战略考验。武器并不足够;若德黑兰无法通过话语与媒体工具,塑造出战略理性、以人民为基础的安全观与抵抗的合法性,即使军事胜利也难以持久。
伊朗面临的选择并不简单:要么构建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新叙事,重新定义抵抗的理性并传达给全球舆论;要么任由敌方通过话语操控,削弱其战场成果。关键在于:没有话语支撑的军事胜利是脆弱的。
意义:新型权力构建的不可忽视资源
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意义已成为比战斗机与轰炸机更有效的武器。无人机与导弹固然重要,但决定地缘政治地位的,是谁能在地区与全球范围内定义“安全”、“理性”与“合法性”。
过去四十年表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话语构建与抵抗合法性塑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这一话语资本如今正面临结构性威胁。若伊朗无法重建、更新并全球化其话语体系,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可能遭遇边缘化风险。
加兰特的信并非战争的终结,而是更复杂话语战的开始。伊朗如今亟需重塑一种叙事,能够在国内、地区与全球范围内发出理性抵抗与防御合法性的声音。无叙事的权力时代已然结束,真正的力量在于“定义局势”的能力。若伊朗希望在各层面巩固胜利,就必须将战场转移至认知领域,并重新书写意义的方程式。
伊朗努尔新闻网